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满室的书籍上,映衬出房间主人的沉静气质。沈一鸣是中国某大学哲学与伦理学教授,热衷研究东西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交融与冲突。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仁爱”“礼义”和“和谐”观念如何融入全球化时代充满兴趣。今天,他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
艾米莉亚·约翰逊,一位来自西方知名智库的研究员,专程飞来中国,请教沈一鸣一些关于“中华文化输出”的问题。她身材高挑,金发蓝眼,言辞犀利。虽然对西方伦理学传统充满信心,却对东方的“家国一体”观念心存疑虑。
“沈教授,”她开门见山地问,“您认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中的角色,是否会与现代西方的‘个人主义’伦理理念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沈一鸣微微一笑,递给她一杯热茶:“艾米莉亚小姐,这个问题很有趣。东方文化讲究‘大同’,而西方文化追求‘个体独立’,看似对立,实则可以互补。问题在于,人类认知是否能跳出自我中心的局限,接受一种‘淳朴’的世界观。”
艾米莉亚挑眉:“淳朴?这种观点未免太理想化了。现实世界竞争如此激烈,连儿童都知道,‘老实人’通常吃亏。”
沈一鸣笑了笑,并没有急于反驳。他知道,这仅仅是对话的开始。
不久后,上海举办了一场国际伦理学会议,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人类伦理共识”。会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和艺术家,沈一鸣和艾米莉亚都受邀参会。分组讨论异常激烈,西方代表强调科技伦理的透明性和个人权利至上,而东方代表则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桌上唇枪舌剑间,隐藏着各国利益的博弈。
一名西方学者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冷冷说道:“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在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确保人类伦理的底线不被突破。”
“伦理的底线并非靠规则维系,而是源于人的内心。”沈一鸣站起来,语气坚定,“中华文化强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