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记录的是一起发生在A市15年前的连环杀人案,
“凶手”至今下落不明隐藏在人群之中。这一系列案件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
宛如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死死纠缠着这座城市,令每一位市民的内心都被恐惧填满。
身为A市赫赫有名的犯罪心理研究员兼心理犯罪学家,我需要将这些案件记录下来,
去揣测凶手的心理15年前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年轻女孩晓妍在回家途中凭空消失。那夜,
雨幕如注,狂风呼啸,雨滴砸在地面溅起高高的水花。晓妍像往常一样,
沿着熟悉的街道往家走,手中的雨伞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凶手早已在暗处蛰伏多日,
通过对晓妍日常行踪的详细记录和反复观察,对她的生活规律了如指掌。
就在晓妍路过一条昏暗的小巷时,凶手迅速从阴影中闪出。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防水服,
脸上戴着一个只露出双眼的黑色面罩,手上套着专业的橡胶手套,这不仅能防止留下指纹,
还能隔绝血液等痕迹。他的动作敏捷且悄无声息,在晓妍还没反应过来时,
就用一块事先浸有高浓度三氯甲烷的手帕捂住她的口鼻。只用短短几秒,晓妍便陷入昏迷,
身体软绵绵地倒在凶手怀里。
凶手迅速将她拖入一辆事先停在巷尾、没有牌照的深色面包车内,随后驾车消失在雨夜之中。
一周后,她的尸体在城市西郊一处废弃的屠宰场内被发现,现场宛如人间炼狱。
警方接到报案后,第一时间封锁了现场。刑侦技术人员身着专业的防护服,
有条不紊地展开勘查工作。他们首先对现场进行了全面的拍照和录像,
从不同角度记录下尸体的状态、周围环境以及各种可疑痕迹。接着,
使用鲁米诺试剂对现场进行喷洒,鲁米诺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发生反应,
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即使是被清洗过的微量血迹也会发出蓝白色荧光,
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隐藏的血迹。同时,利用毛发收集工具,细致地收集现场的毛发,
这些毛发可能成为确定凶手身份的关键物证,通过DNA检测技术,
能够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此外,还使用纤维采集仪收集各种纤维,
因为不同材质的纤维来源不同,可能来自凶手的衣物、作案工具或运输车辆等。警方推测,
凶手把晓妍带到屠宰场后,他便从一个定制的工具包中拿出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这把手术刀的刀刃经过特殊打磨,极其锋利,能够精准地切割人体组织。
他手法娴熟地划开晓妍的腹部,动作粗暴却又精准,每一下都伴随着晓妍身体的抽搐。
从伤口的切口判断,法医推测凶手对人体解剖学有深入的了解,
很可能接受过专业的医学培训或者有过相关的实践经验。我站在案件讨论会上,
义愤填膺又痛心疾首地分析:“从犯罪心理角度来看,凶手大概率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
他选择雨夜作案,或许是雨夜的黑暗和嘈杂,能契合他内心的混乱与不安,
给他带来一种病态的安全感。是再简单不过的犯罪手段罢了 ,这个案件一定会很快的告落。
”警方们神色凝重,认真聆听,不时点头,陷入沉思。法医对晓妍尸体进行解剖检验,
发现晓妍的内脏被拉扯时,部分组织有明显的撕裂和出血痕迹,表明当时她虽被迷药控制,
但仍有一定意识,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拆解四肢的关节处,有多处骨折和软组织挫伤,
这是在她身体尚有反抗能力时被强行折断造成的,疼痛程度难以想象。而剥取人皮时,
伤口边缘的皮肤细胞呈现出应激反应,说明剥皮时晓妍还活着,
刻符号时的深伤口更是让她在极度痛苦中煎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晓妍的母亲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瘫倒在地,嘴里不断念叨着晓妍的名字。
调查人员轻声安慰后,开始询问相关情况。晓妍的母亲哭着说,
晓妍一直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活非常规律,
最近也没听她说遇到什么麻烦事,更没接触过可疑的人。晓妍的闺蜜也红着眼眶表示,
她们无话不谈,晓妍工作稳定,感情生活空白,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看书、逛逛街,
实在想不出会有谁对她下手。调查人员详细记录下她们提供的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尽管暂时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线索,但他们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
说不定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两天过去了,警方对晓妍的人际关系排查毫无进展,
监控录像中也未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然而,就在警方紧锣密鼓调查时,又一起惨案发生了。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张伟的邻居在路过他家时,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腐臭异味从屋内传出。
邻居心里一惊,赶忙上前敲门,没想到门没锁,轻轻一推就开了。
眼前的景象让邻居惊恐地尖叫起来,差点瘫倒在地。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组成专案组。
调查人员首先对周边邻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制作了询问笔录,
了解案发前后是否有异常人员出入、是否听到过奇怪声响等情况。一位邻居回忆说,
几天前的深夜曾听到张伟家传来几声模糊的声音,但当时没太在意。还有人提到,
在案发前几天,看到一个戴着帽子、口罩,身形消瘦的人在张伟家附近徘徊,行为十分可疑。
调查人员将这些信息详细记录,并对可疑人员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画像。
警方推测凶手的行为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他事先踩点,
很可能是在寻找符合某种特定条件的目标。在一些极端心理变态,或某些邪教眼里里。
他杀害孩子,或许是认为孩子纯净的灵魂能为他增添强大的力量。接着,
他走向张伟夫妻的卧室,用一把锋利的匕首,在他们还未反应过来时,便被割了喉咙,
看的他俩的惊慌,凶手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对他人生命的掌控感让他愈发疯狂。
他先是处理张伟妻子,手法极其凶狠,一刀切断了颈动脉,鲜血喷溅而出,
溅到了凶手的脸上,他可能还毫不在意,甚至还露出了狰狞的笑容。随后,
他用一把小型的斧头将张伟的四肢打断,从骨折的痕迹判断,凶手使用的斧头刃口锋利,
且在击打时力量集中,每一击都造成了粉碎性骨折。听着张伟痛苦的想要叫出声来,
但喉咙被割叫不出声,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他的行为愈发疯狂。张伟他试图反抗,
却因四肢骨折而无力挣扎。凶手将张伟一家的尸体残忍地拆解,相互拼接成一张巨大的餐桌。
他把张伟的胸腔打开,强行掰弯肋骨固定在桌面边缘,
使用专业的木工工具如锤子和钉子将臂骨钉成桌腿,把张伟妻子的头颅放置在桌面中央,
掏空她的腹部,将内脏随意堆放。把孩子的四肢截断,固定在桌子四角,
小小的身体压在桌面下方。他把张伟全家后背的皮完整扒下,
用烧红的铁棍在人皮上刻上神秘符号,刻痕交错,层层叠叠。
从人皮上的灼烧痕迹和符号的复杂程度分析,警方认为凶手在刻写时花费了大量时间,
且精神状态高度亢奋,这一系列行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反社会人格驱使下,
对暴力和血腥的极致追求。从犯罪心理学和警方推测邪教行为模式来分析,
我推测凶手凶手事先踩点,摸清张伟一家的生活作息。在午后趁他们放松警惕时,
他戴着口罩和手套,使用一套专业的开锁工具打开了张伟家的门。
这套开锁工具包含各种型号的撬棒、扭力扳手等,能够应对常见的门锁类型。
他内心的疯狂与残忍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先进入孩子的房间,
孩子正躺在床上安静地睡着午觉。他的眼神中没有一丝怜悯,
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枕头紧紧捂住孩子的口鼻,枕头内填充了特殊的吸音材料,
能够减少孩子挣扎时发出的声音。孩子在睡梦中惊醒,双手拼命地挣扎,
想要推开压在脸上的枕头,小小的身体在床上扭动着,但很快就没了动静。
凶手看着孩子逐渐没了气息,心中涌起一种扭曲的成就感,再加上将人体做成家具,
这种恶趣味是反社会人格的典型表现。我接着阐述我的分析:“所以凶手选择午后作案,
是因为午后人们警惕性低,容易得手。他的行为逻辑是在满足自己扭曲的控制欲,
从受害者的恐惧和痛苦中获取快感,绝不可能是邪教行为。”警方们交头接耳,
对我的观点表示认可。此时,距离张伟一家遇害过去了三日,调查依旧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