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连载
小说《她的琴声吸引了很多人》“清道夫的夫”的作品之音乐萧苗苗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萧苗一个在旧琴房里用眼神说谎的女她的失引我步步深一段被禁的旋一桩被伪装的死一个“已故恋人”的归1门把手生锈转动时发出一声干涩的“咔哒”。我推门而空气里混着灰尘、旧木头和潮湿琴毡的气钻进鼻像记忆的锈蚀片一片片割着我离开的五“这地方早该拆”我低声嘟走进这间位于教学楼背后的废弃琴是出于一种带着赌气的冲动——我被正式排除在校内音乐会的名单之外...
萧苗苗,一个在旧琴房里用眼神说谎的女孩。她的失踪,引我步步深入,一段被禁的旋律,
一桩被伪装的死亡,一个“已故恋人”的归来。1门把手生锈了,
转动时发出一声干涩的“咔哒”。我推门而入,空气里混着灰尘、旧木头和潮湿琴毡的气味,
钻进鼻腔,像记忆的锈蚀片段,一片片割着我离开的五年。“这地方早该拆了。
”我低声嘟囔。走进这间位于教学楼背后的废弃琴房,
是出于一种带着赌气的冲动——我被正式排除在校内音乐会的名单之外,
理由是“恢复期不稳定,可能影响演出质量”。
这是他们用来打发一个曾在釜山音乐厅登台的人最温和的方式。“你是艺术家,但不是机器。
”院长的话仿佛仍在我耳边回响。我没回应,只是盯着他的眼睛,把愤怒咽了下去。
我需要发泄。我需要弹琴。哪怕这手腕还不够完美,哪怕琴房潮得像密封的坟墓,
我也要在琴键上,找回我存在的证据。手指触碰到黑色的琴盖,有灰尘顺着指腹滑落,
凉意一下蹿进骨节。琴盖打开的瞬间,我听见某种非常微弱的声音——不,
是残留在琴体中的震动,像某种余温未散的低语。我将手轻轻搭上琴键,
指尖略一用力——一声突兀的**高音**炸裂在封闭的空间里。但那不是我弹的。
琴声来自隔壁。我心跳一滞。愣在原地几秒。这里的琴房早就被列入“封存区域”,
按理说没有人能进来。可我确实听见了,有人正弹奏着一首极其缓慢而深邃的曲子,
每个音都像落进水井深处,久久不散。我下意识走向隔壁,手刚搭上门框,
就听见一声错音猛地扎进旋律之中,随后——沉寂。门虚掩着。我推门而入。
她背对我坐在琴前,身形瘦削,长发垂落在侧脸,在昏黄的日光中泛着柔光。
她穿着一件旧式的白衬衫,衣角压在凳子下,左手还保持着悬在半空的姿势。她没有转身,
也没有说话。我清了清喉咙,“你……也是来练琴的?”她的手慢慢放下,像落下一枚羽毛,
然后转过头来看我。那一瞬间,我几乎以为自己看见了幻觉。她的眼睛很黑,
不是单纯的瞳色,而是那种看不透的深度,就像我曾在深夜海岸边见过的海水,平静,
却能将人吞没。“你弹错一个音。”我说,不知为何语气竟有些刻薄。“我知道。
”她低声说,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可是你也弹不出这个音。
”我一时语塞。她站起来,琴椅吱呀一声退后。我以为她要离开,却只是走向我,
从我身边经过时,她的肩膀轻轻碰到我的胳膊,凉得像从地下升起来的风。她没再说话,
走出房门。我站在原地,盯着她留下的琴,半晌没动。那是一架三角琴,黑色表面布满刮痕,
边缘还贴着已经卷边的学校标记纸。可琴盖上赫然刻着几个模糊的韩文拼音,像是某种名字。
**那不是这所学校的琴。**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里那首曲子反复在脑海里回旋,
像一双手,试图把我从现实中拖出去。第二天,我带着昨天的困意走进了教务楼,
敲开排练厅的门。“你们知道隔壁琴房有人在练琴吗?”我问声乐系的一个学姐。
她一脸茫然,“隔壁不是锁了吗?听说去年还有学生在那里晕倒,后来就封了。
”“你确定没人用吗?”“确定啊。钥匙早就收回去了。”我没说话,脑子却“嗡”的一声,
像有人用调音锤在耳膜上敲了一下。回到旧琴房时,我再次推开那扇门,昨天的女孩不在了。
琴还在,可键盘上多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一串简谱,没有任何文字注释。
但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是昨天她弹的那首曲子的一部分。我尝试弹了几下,
那几个音按下去的一瞬间,一股突如其来的冰凉顺着指节往上爬,
像手腕又回到了受伤那一刻——那种撕裂的痛楚和寒冷同时席卷而来,我手一抖,
差点没摔下琴凳。我咬紧牙关,强迫自己镇定。
谁会把**一首音乐**处理得像一种**诅咒**?这一刻,
我心里第一次升起一个声音:**她是谁?****她为什么在这儿?****而我,
又为什么会遇见她?**2那张简谱,我一直带在身上。折痕越来越深,纸张开始发软,
像一块被反复揉搓的记忆,几乎快要碎在指尖。我曾试图把那首曲子完整弹出来,
却总在某个地方陷入断裂,像是一个梦未醒,一口气憋在胸口怎么也吐不出来。
音符排列得毫无章法,但一旦上手,旋律竟自带逻辑。它在逼迫你用情绪理解,而不是理性。
我不甘心。三天后,那个女孩再次出现在练琴室。我推门进去,她正低头校音,
长发垂在琴盖上,随着她指尖轻轻触动琴键微微晃动。我像是误闯进她的世界,不该打扰,
却又无法离开。“你还来?”我忍不住开口。她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说:“你不也来了吗?
”我走过去,将书包搁在角落,拉开琴凳,“那天……你留的简谱,是你写的?
”她轻轻点头,然后缓缓开口,“你有没有听见过一首音乐,会让你觉得,
它不是写给任何人的,而是活着的?”我愣住。她的声音依旧轻,
却带着一种从骨头缝里钻出来的坚定。“你是作曲系的?”我问。“不是。
”“那你怎么——”“你猜。”我一时语塞。她突然偏过头,目光静静地落在我脸上,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被剥了皮的琴弦,所有敏感点暴露无遗。“你手腕……是不是还是疼?
”她突然问。我下意识握紧了右手。那块骨头像被针刺了一下。“没事。”我说得太快,
几乎是反射。“你撒谎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咬牙。”她笑了,很浅的一抹,
却像窗外初春的一缕阳光,落进满是灰尘的旧房间。我没有回应。她却突然伸手,
搭在我手腕上。那一刻,我像被电击了一下。她的手指冰凉,却异常轻柔,仿佛不是触碰,
而是在试图感知我手腕下的每一道隐痛。我想抽回,却没动。“你太执着了。”她轻声说,
“对音准,对速度,对完美的掌控……但真正的音乐不是控制,是释放。”我盯着她,
喉结滚了一下。“你说得好像,你已经放下了一切。”她不语,只是松开手,重新坐好。
“来,我弹一遍,你听。”她说。我没拒绝。琴声缓缓响起。那不是一首完整的曲子,
更像是被切开的梦片段,每一段都不长,却拼接得像旧电影的蒙太奇——断裂却连贯,
情绪浓得像雾。她的手指时而轻柔如雨,时而猛地砸下,像在用琴声控诉什么。
当最后一个音落下,她缓缓抬头。“这首曲子,叫《静音》。”她说,“不是我写的。
”“是谁的?”我问。“一个已经不弹琴的人。”她的回答让我心里猛地一沉。“他怎么了?
”“手断了。”我喉咙一紧,不知是震惊还是讽刺:“你开玩笑的方式真特别。”她没有笑,
反而盯着我,眼神里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沉静:“你不懂——有时候,比断了更痛的,
是你还能弹,却没人想听了。”空气像被凝固了一秒。我知道她在说我。我咬着牙,
声音从喉咙里挤出来:“你不了解我。”“是吗?”她轻轻一笑,“那你为什么不敢回韩国?
”我猛地站起,琴凳在地板上发出一声尖锐的刮擦。她没有躲,也没有退。我盯着她的眼睛,
一瞬间脑子像爆炸了一样乱。她知道的太多了,多得不合理。“你跟踪我?
”我终于问出这句。“不是。”她顿了顿,低头,“我听过你的演奏。釜山音乐厅那场,
是我唯一一场提前买票的音乐会。”我愣住,心头像被一根弦悄悄拨了一下。
“你那场弹的是肖邦夜曲对吧?我听见最后几个小节的时候……我哭了。”我咬着唇,
没说话。“你有种能力。”她缓缓抬头,“能把别人心里最深的那个角落翻出来,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转过身,不敢看她。琴房的窗外,一棵柳树被风吹得轻轻摇晃,
影子斜斜地洒在她肩上,像一件薄纱披风。“你到底是谁?”我问。她靠在琴盖上,
静静地说:“萧苗苗。”我回头:“你说什么?”“我叫萧苗苗。”我脑子里“嗡”的一声,
像是哪根神经被击中。我认识这个名字。一个多月前,在川西音乐学院论坛上,
有人发帖求助,说自己室友萧苗苗出现严重精神问题,
每晚在旧琴房练一首“听了会做噩梦”的曲子,还曾数次试图从宿舍阳台跳下。
那帖子被删得很快,几乎找不到原始记录。“你就是——”我试图组织语言。她笑了,
笑得有些苦涩:“你现在是不是觉得我很怪?”我摇头,却没说话。“你是第一个,
没有在我弹琴后走掉的人。”她站起身,轻轻叹了口气,“但你不会一直留下来。
”“你怎么知道?”“因为你太像以前的他了。”“他?”“那个写《静音》的人。
”我想继续问,但她已经拿起包,走向门口。“下次,我告诉你他叫什么。”她站在门边,
头也不回地说,“如果你还想知道的话。”门关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手还紧紧握着。
她提到的“他”,让我无法不去追问。那个曲子,简谱,她的疯癫与冷静交错的状态,
还有她看我时,仿佛早就认识我的眼神。她知道我所有的伤口。甚至比我还清楚,
它们从哪来,要往哪去。那天晚上,我把那段简谱重新抄了一遍,
用手机录下自己一遍遍弹奏的过程。每一遍都像是在挖掘某种沉睡的东西,直到凌晨三点,
手腕开始隐隐发疼。我坐在床上,回放录音时,
忽然注意到背景里出现了一段**说话声**。不是我。也不是录音错误。是一段低语,
像女人在耳边轻声说话,模糊却急促。我把声音放大,戴上耳机反复听。
那句低语只有六个字:**“别信她的话。”**3那天夜里,我做了个梦。
梦里我坐在漆黑的音乐厅里,舞台中央的钢琴盖敞开着,但没有人弹。音符却自己在跳动,
像一根根发烫的琴弦被无形之手拨动,发出尖锐而怪异的声响。观众席空荡荡,
只有最后一排坐着一个女孩,背对我,长发及腰。我试图走近她,却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像踏在一块流动的地板上。她忽然转头,露出一张陌生而冰冷的脸。不是萧苗苗。我惊醒时,
背心已经湿透,脖子凉得像被贴了一片冰。手机屏幕还亮着,录音停在凌晨03:41,
背景那句模糊的女声一遍遍在脑子里打转:“别信她的话。”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