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连载
小说《青梅竹马的冤家情缘大结局》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子梦牧云”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念陈朵朵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第一章青石板上跳动的银铃铛我蹲在供销社后院的青石板上磨弹珠郭秀贞辫梢的银铃铛就叮叮当当地响了过五月的桐花开得正细碎的花瓣落在她月白色的确良衬衫像是撒了一把会发光的米陈明你又偷你爸的玻璃弹子!她踮着脚往货架后面张两条麻花辫快活地荡着秋我慌忙把弹珠藏进裤沾着泥巴的手背在身后蹭出两道黑货仓里堆着印有川东供销红字的化肥我们在迷宫般的麻袋堆里追她的银铃...
第一章青石板上跳动的银铃铛我蹲在供销社后院的青石板上磨弹珠时,
郭秀贞辫梢的银铃铛就叮叮当当地响了过来。五月的桐花开得正好,
细碎的花瓣落在她月白色的确良衬衫上,像是撒了一把会发光的米粒。"陈明远,
你又偷你爸的玻璃弹子!"她踮着脚往货架后面张望,两条麻花辫快活地荡着秋千。
我慌忙把弹珠藏进裤兜,沾着泥巴的手背在身后蹭出两道黑印。
货仓里堆着印有"川东供销"红字的化肥袋,我们在迷宫般的麻袋堆里追逐。
她的银铃铛声音时近时远,带着股晒干的艾草香。父亲在隔壁打算盘的声响透过薄墙传来,
噼里啪啦像在给我们配乐。"抓到你了!"我突然从两摞麻袋中间钻出来,她惊得往后仰,
发辫扫过墙上的月份牌。1981年5月的女拖拉机手画像晃了晃,
露出后面用粉笔画的小人——那是去年我们偷用供销社的粉笔画的结婚拜堂图。
后山的竹林是我们的秘密基地。郭秀贞总能变戏法似的从粗布书包里掏出烤红薯,
剥开焦黑的外皮,金黄的瓤子冒着热气。我们用竹叶折成小船,顺着山涧往下漂。
她突然说:"我爷爷说我们以后要过一辈子的。"山风掠过竹海,
掀起她刘海下亮晶晶的汗珠。变故来得比山洪还急。
那天父亲把印着红头文件的信纸拍在柜台上,
搪瓷缸里的茶水溅湿了"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几个字。郭秀贞舅舅冲进院子时,
暮色正爬上供销社斑驳的白墙。"陈主任,求您给秀贞开个清白证明!
"当过私塾先生的郭家舅舅腰弯得像晒蔫的稻穗,
"学校要审三代..."父亲摸着漆面剥落的柜台沉默,墙上的毛主席像慈祥地望着我们。
我知道他在看墙角那堆印着"计划调拨"的食盐,郭家运私盐的事像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心头。
搬家那天下着冻雨,郭秀贞攥着个蓝布包追到渡口。她鼻尖冻得通红,
发梢结着冰晶:"这是我爷爷的弹珠..."蓝布里裹着颗鸽子蛋大小的琉璃珠,
里头封着抹永不褪色的晚霞。二十年后我在县城百货商场遇见她时,
那颗琉璃珠正在珠宝柜台里泛着冷光。她挽着西装革履的男人在看钻戒,
涂着丹蔻的手指划过玻璃展柜。当年山涧里的小纸船,终究没驶出供销社后院的雨季。
第二章 门楣下的江湖郭家老宅的滴水檐能接住整个镇子的晨昏。
褪了色的青瓦缝里钻出几丛野苎麻,被1983年的夏风吹得簌簌作响。
我踩着吱呀作响的杉木楼梯往上望,门楣上那个"義"字木雕缺了右上角的"羊",
倒像只歪头看人的老山羊。"陈家娃儿,接着!"郭家舅舅从阁楼探出身,
黢黑的陶罐在半空划出弧线。我手忙脚乱接住这罐豆瓣酱时,
瓦檐下的燕子窝正掉下一撮干草。
的霉味混着酱香往鼻子里钻——那是经年累月的桐油味、艾草灰和泡菜坛子共同酿成的气息。
秀贞爷爷的寿材还停在堂屋西侧,漆面被白蚁蛀出星星点眼的窟窿。
穿堂风掠过棺材头贴的朱砂符纸,惊动了供桌上将熄未熄的长明灯。我缩了缩脖子,
秀贞却笑嘻嘻地掰了半块米花糖塞给我:"莫怕,爷爷在时最疼细娃儿。
"那个残缺的"義"字在暮色里泛着油光。二十年前清水袍哥开香堂时,
这截金丝楠木是重庆码头上漂来的好料子。如今蜂窝煤的煤灰落在浮雕的沟壑里,
倒给篆刻的云纹添了层阴影。秀贞舅舅握着我父亲开好的证明信,
手指在"历史问题已澄清"的红章上来回摩挲,粗粝的指腹刮得纸张沙沙响。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老宅天井飘满柏树枝的青烟。秀贞踩着条凳往门楣挂红布,
露出截冻得发紫的脚踝。她袖口补丁里探出的棉絮擦过木雕,
突然"咦"了一声:"这个羊角缺齿,倒像黄葛树垭口那尊土地菩萨的胡子。
"改革春风吹到巴山时,老宅门前的石板路最先感知时代温度。
先是崩爆米花的铁罐子震落了瓦檐的积灰,接着卖的确良的贩子把扁担支在雕花门墩上歇脚。
秀贞舅舅坐在门槛里边糊纸盒边说古:"当年你曾祖父在磁器口茶楼摆讲茶,
青花盖碗往桌上一磕,浑水袍哥的枪杆子都要抖三抖。"最难忘是1985年发洪水那夜。
暴涨的渠江水拍打着老宅基脚,二十八个街坊挤在阁楼里啃盐水花生。
秀贞舅舅把供销社救济的饼干全分给娃娃们,自己就着雨水嚼老荫茶。闪电劈开夜幕的瞬间,
我清晰看见那个残破的"義"字在风雨中颤动,像面永远不倒的旗。
直到拆迁队的石灰圈上老宅山墙,秀贞还蹲在门楣下刮取最后一点金漆。铲车轰鸣声里,
她突然哼起曾祖父教的袍哥切口:"仁义堂前春水生哟,
四海兄弟..."后面半句终是化作一声叹息,和簌簌落下的木屑一起飘进嘉陵江的晚雾里。
第三章 铁皮盒里的光阴陈父调令下来的第七天,供销社库房的霉味儿浸透了整个初夏。
我蹲在樟木衣箱前叠棉袄,
忽然听见铁皮摩擦的钝响——父亲正把个印着"芙蓉酥"的饼干盒往藤条箱底塞,
盒盖上胖乎乎的锦鲤在油污里泛着青光。"供销社处理临期食品,三毛钱买的。
"父亲抹了把额头的汗,藏青中山装腋下洇出两圈汗渍。他绝不会承认这是专门买的,
就像他不会承认总把秀贞的三好学生奖状压在玻璃板下面。
铁盒边沿还沾着去年端午的糯米粒,已经干硬成琥珀色的玉珠。
那年川西坝子的油菜花开得疯,拖拉机突突开过时,惊起云团似的白鹭。
秀贞追着搬家的解放牌卡车跑了半里地,羊角辫上别的蓝绒花被风刮到后视镜上。
我扒着车斗栏杆往后望,她渐渐变成田埂上的一个小蓝点,和远处青城山的轮廓融在一起。
铁皮盒第一次发出响动是在惊蛰夜。父亲参加商业局培训未归,
我在阁楼翻找电筒电池时碰翻了藤条箱。散落的奖状像雪片铺了满地,
1980年"塔山小学算术竞赛第一名"的奖状边角,
还粘着块风化的麦芽糖——那是我逃学被抓时,秀贞从兜里抠出来哄我的。
盒底沉着串樟木珠子,拿红绒线缠着张烟盒纸,
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陈明远欠郭秀贞玻璃弹珠二十颗"。
这该是那年我们在望丛祠捡银杏时立的字据,祠堂飞檐下的铜铃铛响得人心里发慌,
她非说铃铛里住着蜀王的魂灵。最底下压着方蓝帕子,裹着枚铝质校徽。
"灌县中学"四个字已经氧化发黑,
背面却还留着道新鲜的划痕——分明是上周秀贞翻墙给我送复习资料时,被铁丝网钩坏的。
那天她在供销社后墙根下垫了三块土砖,隔着铁栅栏给我递《代数习题集》,
晨露把她的刘海打成一绺绺的。父亲冒雨回来时,我正对着满地狼藉发愣。
他湿透的裤管还在滴水,手里攥着半融的米花糖——这是川西人家哄孩子的特产,
用红糖和阴米炒的。"该装的东西,总要装好。"他蹲下来抚平奖状上的褶皱,
玻璃板下的奖状边角都起了毛边,显见是常被人摩挲。后来这铁盒跟着我们搬了四次家。
在筒子楼里装过粮票,在公安局宿舍存过子弹壳,始终没离开父亲五斗橱最底层。
1992年他突发心梗住院,我从盒底翻找存折时,带出了张泛黄的作文纸。
秀贞娟秀的钢笔字爬满格子:"我的理想是当供销社营业员,
因为陈叔叔打算盘的样子特别神气..."纸页上的蓝墨水被水渍晕开,
像极了那年我们在都江堰放生的鲤鱼。最揪心是盒盖内侧的刻痕,
深浅不一的"正"字排成队列。父亲用他打算盘的手,
在每次调薪后刻下一笔——从营业员到副主任整用了七年,
恰是秀贞从初中读到师范毕业的年月。铁皮上还粘着半片干枯的海棠,
那是供销社大院的老树开的花,我们曾在树下埋过装誓言的玻璃瓶。清明给父亲上坟时,
我把铁盒埋在柏条河边。烧化的纸钱灰里忽然飘起张残页,
竟是当年秀贞塞在复习资料里的纸条:"听说县城中学要考英语,
我在文化馆偷学了二十六个字母..."火舌舔过"偷学"二字时,
我仿佛看见十八岁的她趴在文化馆气窗上,辫梢的蓝绒花在夜风里乱颤。
去年秋天在宽窄巷子遇见卖芙蓉酥的老字号,彩漆铁盒上依旧印着胖锦鲤。
我摩挲着盒盖边缘恍惚想起,若是当年父亲没有调离供销社,
此刻该是秀贞坐在玻璃柜台后打算盘,而我每天巡逻都会"恰好"经过她的窗口。
第四章 双生火焰2013年秋天的雨带着股中药味,
顺着省医院走廊的绿漆墙皮往下渗。我攥着朵朵的急性肺炎诊断书,
看雨滴在窗台铁栅栏上碎成八瓣。护士站的老式挂钟指向三点一刻,
这个时辰该是朵朵他们班在上科学课——上周家长会,那个穿米色针织衫的女人转身时,
我差点碰翻塑料凳。"陈警官?"郭秀贞的声音比记忆里哑了些,
像是被峨眉雪芽沁了三十年的茶壶。她胸前的翡翠平安扣闪过一道幽光,
我注意到她无名指上的戒痕,比婚戒本身留下的印记更深。消毒水气味突然变得刺鼻。
我们中间隔着排蓝色联排椅,椅背上用红漆潦草地写着"第4诊区",
漆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灰白的水泥。她手机屏保跳出来时,
我清楚地看见照片里穿白纱裙的少女——朵朵书桌抽屉最深处,